★★中国葫芦丝网★★-葫芦丝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葫芦丝教学 > 葫芦丝论道 >

苗晟:浅谈葫芦丝艺术作品创作与发展

时间:2016-04-11 20:09来源:少数民族乐器网 作者:苗晟 点击:
说 明:该文是苗晟老师应上海音乐学院社会艺术考级组委会约稿,根据其在云南大学回声音乐厅举办的数次葫芦丝艺术讲座中对葫芦丝作品发展论述部分讲稿总结而成。文中简要回顾了葫芦丝艺术作品发展历程,从几个方面谈了葫芦丝作品演奏的相关问题,最后结合作者的认识和个人

 

说 明:该文是苗晟老师应上海音乐学院社会艺术考级组委会约稿,根据其在云南大学回声音乐厅举办的数次葫芦丝艺术讲座中对葫芦丝作品发展论述部分讲稿总结而成。文中简要回顾了葫芦丝艺术作品发展历程,从几个方面谈了葫芦丝作品演奏的相关问题,最后结合作者的认识和个人看法,展望了葫芦丝作品未来创作和发展的方向,仅供参考。


1 葫芦丝艺术作品现状

葫芦丝作为云南本土的一种民族乐器,以其音色优美、入门简易、老少兼宜为广大乐器爱好者所喜爱。经过多位作曲家、演奏家、制作家及无数葫芦丝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推广普及,目前据相关报道全国已有数百万人在学习演奏葫芦丝,全国的和葫芦丝巴乌相关的协会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发展势头迅猛,是推广最为成功的民族乐器之一。
虽然云南有多个少数民族都有演奏葫芦丝的传统,但目前普遍的共识是葫芦丝源于傣族。由于傣族作品风格以“轻、飘、柔”为主,尤其适合采用葫芦丝来表现,目前多首旋律优美的傣族作品已为葫芦丝的标杆,可以说是不朽的经典。
随着葫芦丝艺术的发展,近十年以来,葫芦丝作品迎来了创作的春天,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不同地区的葫芦丝爱好者需求,全国各地多位作曲家笔耕不止,创作了各种风格、各种主题的新作品,为葫芦丝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民族风格上看;早在二三十年前,一批葫芦丝老艺术家就创作了大量的云南各少数民族的葫芦丝作品,例如彝族、德昂族、阿昌族、拉祜族等等,近十年,尤其是近五年来,蒙古、陕北、西藏、新疆、江南风格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极大满足了不同地区人民的欣赏风格,也为葫芦丝在不同地区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
2. 从创作技巧上来看;三十余年前,葫芦丝在傣寨中流传,仅仅有滑、打、叠、颤等初级技巧,直到《竹林深处》《竹楼情歌》等经典葫芦丝作品中才开始出现三吐和双吐。近年来通过多位作曲家对其它器乐,例如竹笛、唢呐等演奏技巧的借鉴,葫芦丝新作品中,新技巧层出不穷,以花舌、压揉、滚舌、飞指、循环换气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巧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葫芦丝的演奏,也将作品的演奏难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3. 从葫芦丝指法上来看。了解葫芦丝的朋友都知道,从完备度来看,葫芦丝指法有7种,其中以全按做低音5最为常见,其次是做1,全按做4也常在云南传统风格曲目中出现,做2的曲子目前也慢慢多了起来,而最不常用的三种指法:作3、作6、作降7由于音域和指法的限制,作品极少。不过采用特殊指法创作的作品,往往风格独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已经创作的全按作3的,做降7的曲子就别具特色,引人入胜。本文笔者经过多年研究,2014年底创作了全按作低音6的作品《故土情》,补齐了葫芦丝最后一种指法的空白,至此,葫芦丝七种指法作品齐全。各种指法都有相应的作品后,有助于支撑葫芦丝向更高水平发展。
4. 从作品风格上来看;如上所述,葫芦丝作品早已不再局限于云南民族风格,作品覆盖全国多个民族和地区。近年来,新一代葫芦丝作曲家们纷纷采用不同的手法,创作更加独特的音乐作品,例如佛教音乐的葫芦丝作品,歌曲移植葫芦丝演奏的,国外世界各地民族风格的,尤其是意境作品和情景作品的出现,使作品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民族风格,此类作品虽大大突破了传统葫芦丝作品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该类作品满足了一部分人群需求,对葫芦丝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补充和推动。
综上所述,葫芦丝的新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给葫芦丝演奏者,爱好者和欣赏者都有了更大的选择。
2 葫芦丝新作品的演奏
面对新创作的众多葫芦丝艺术作品,可选的曲目多了,但是对葫芦丝演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笔者结合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谈谈对新作品的把握和演奏。
第一谈谈作品的难与易;现在各考级机构普遍将乐曲按难度分为一到十级,由于标准不一,同一首乐曲可能在这个机构中是十级,在另一个机构中成了七级,这说明艺术是很难用统一标准来度量的,所以“难”与“易”也是相对的。这里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对于普通葫芦丝学习者,如果说某某曲子太难,一般是指快板太难,即活指、吐音或某特殊技巧不过关,这其实是基本功问题。对于基本功和技巧层面的东西,大多数可以通过勤学苦练来解决;而对于水平达到一定层次的演奏者来说,可能最难的不是快板,而是慢板的韵味。哪怕是最简单的一首小作品,要吹到极致也是很困难的。对于演奏家来说,作品的每一个音的处理都应该做到精益求精:音头如何出,音尾怎么收,技巧怎样处理,还要注意作品整体的情感,创作背景等因素,做到舒展自然,收放自如,而且随着阅历和学习的深入,对曲目的理解是如同螺旋式上升递进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说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第二谈谈葫芦丝演奏的技巧;任何乐器,根据其各自的特点,都有一定的技巧。技巧的加入,如同为一首作品点缀加花,使作品变得更加富有表现力,甚至有些特殊技巧如果处理到位,能让作品产生“震撼”的效果。当然对于各种技巧的练习,有专门的练习曲,曲佤哈文老师编著的教材就对绝大部分技巧都配了大量练习曲,限于篇幅,这里仅从作品创作和演奏角度谈两个技巧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作品创作中,作曲者对作品技巧的标注其实是十分关键的,标注的好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如果滥用技巧,则“过犹不及”。林荣昌老师就不建议在作品中标注太多的技巧,认为一方面是,过多技巧反而会降低乐谱的可读性,使演奏者无从下手,另一方面,优秀的演奏者能够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会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个人演奏风格融入技巧,犹如“润物细无声”一般,标注太多反而对演奏者束缚太多,所以建议作曲老师标注技巧只需画龙点睛的几处即可。其次,对于演奏者来说,技巧的加入,不能改变一个音的音准和节拍,常有初学者,尤其是小朋友“为技巧而技巧”,如果技巧的加入使乐曲生硬,不自然,甚至连节拍都出现不符,那反而不如不加。
第三也谈谈作品的个人喜好;首先,艺术作品都是人创作的,任何一个作曲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学习背景和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所以才创作出那么多风格各异的曲目,细致的听众甚至能透过音符听出是哪位作者创作的作品。正因为“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很难让一首作品满足所有人的口味,就算同一个人的作品,不同的听众也各有所好,尤其是近来新手法创作的有些作品,已经和传统葫芦丝曲目风格相去甚远,甚至“颠覆”了人们心目中对葫芦丝作品的印象。但是笔者认为,不管是作曲者还是演奏者或是听众,都应该抱着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风格的作品,也许“存在即有理”更加适合形容艺术,真正的作品“好与坏”最终还是要看能否经历大众和时间的检验。
最后谈谈作品的定位问题;作品可以通过难易、民族、调性、风格有多种划分方式,但是目前还是简要将作品分为高中低端三类,这里首先澄清一下,“低端”作品并不是指水平低的作品,笔者多年耕耘后心得是,要写好一首简单的“小曲子”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有朋友约稿但“不敢下笔”,颇有一种演奏多年的人发现作品的“引子”中长音才是最难吹的一样。而且任何乐器的作品都需要入门级,进阶级和演奏级甚至挑战级不同档次的作品,其实一般作者在作品创作时就已经为作品定位了,因为作者知道本人创作的这首作品是给什么样水平的演奏者演奏的。我们不能用入门普及者的眼光来抱怨一首挑战级作品难度太高,同样,高水平的演奏者也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来看待简单易学的“小曲子”。作为葫芦丝爱好者,如果你觉得一首作品很好听,很适合自己口味,但就是太难,目前演奏不下来,那或许就是个人基本功可能还有欠缺,以其抱怨作者作品写的太难,不妨以此为契机加强练习,也许等“吹下”该作品自己就上了一个台阶;而对于感觉比较简单的作品,我们应该想想相对示范,自己在哪些地方还能处理的更好,让作品更有韵味,这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3 葫芦丝作品发展展望
近年来,不少机构都提出了要让葫芦丝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的培养方式,更有大学开始开设葫芦丝艺术相关专业,这对葫芦丝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毕竟,如果要作为一门大学的学科或专业课程来说,葫芦丝从理论到实践都还有太多欠缺,比较突出的有理论的完善、针对不同人群教材的编写、不同档次的作品、乐器制作和专业培养计划等等,下面结合作者多年的大学学习和教育经历,从作品创作的角度对葫芦丝的专业发展做一点浅显的分析和展望,仅供参考。
 
首先,我们既要客观的看到葫芦丝的优势,又要清醒的认识葫芦丝的不足,不可一叶遮目。不可否认,相对于西洋乐和民族乐器中发展比较完善的“四大件”,葫芦丝教材中的练习曲和作品的系统性,规范性都还有一定差距。目前葫芦丝的教学基本是各位老师“各自为战”,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教,对于什么时候该到什么难度的曲子,其指法,技巧如何穿插,每一级的具体的定位和要求都还很不完善,各大考级机构定级标准也不一,甚至有学生“就会考级两首作品”,其它一律不教。所以,葫芦丝规范化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是要解决教材的编制,合理编配各级要求,曲目及练习曲,针对不同人群形成入门、进阶、演奏完善的教材体系。而作曲老师应该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查缺补漏”,创作适合的练习曲及作品,更需要有真正的“大师”级人物统筹规划,使得葫芦丝教学整体形成一个系统的,符合大学专业及学科要求的完整课程体系
 
其次,葫芦丝作品的创作应该“去粗取精”,为葫芦丝创作真正的优秀曲目。作曲者都知道,葫芦丝的作品的创作之所以难,最大的瓶颈受限于音域,使得葫芦丝与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相比,表现力大打折扣(虽然现在很多乐器制作家从乐器创新的角度提出超七孔葫芦丝,从乐器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笔者对此也极为支持和赞同,也尝试创作了一批超七孔作品,但未来其发展还需时间检验,本文暂不讨论),从这个角度来说,相比其它乐器,创作优秀的葫芦丝作品难度更大。但对于有一定作曲功底的老师来说,要随便写一首小曲子不难,甚至非常“简单”,可以说提笔就来,问题是这样的“作品”经得住时间检验嘛?可见,难的不是写作品,真正难的是创作葫芦丝“精品”。那么何为“精品”?不同层次、不同喜好、不同角度的人肯定理解不一,大曲子并不一定就“精”,小曲子也并不一定“粗”。从笔者角度来看,作为一首好的葫芦丝艺术作品,无论难度如何,一定要有鲜明独特的主题,主旋律明亮流畅,朗朗上口,做到“新而不奇,难而不怪”。林荣昌老师一直教育我们作曲要注意尽量避免几个误区,一是“为技巧而技巧,为难度而难度”;二是大段采用民歌,作品缺乏发展,三是由于葫芦丝音域过于狭窄,作品容易出现雷同的倾向。所以可以预见,在今后葫芦丝要出优秀作品多需要在作品风格和手法上进行创新,例如引入新技巧、采用不同指法、在乐曲中进行旋律转调等等,这些都对葫芦丝作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再出精品。
 
最后,如果要让葫芦丝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或专业,那么对葫芦丝来说,它不仅需要适合大众普及的“小作品”,更需要有“大曲子”的支撑。仅从目前作品角度来说,葫芦丝需要的“大曲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为将乐器作为一门专业进行学习,达到一定高度后,必须要有规范化的“大作品”来将葫芦丝“高手”真正提升到“演奏家”的级别。这里指的“大曲子”是严格符合作曲规范,融合葫芦丝多种高级技巧,能够深入表现葫芦丝艺术魅力的精品,例如多乐章的,或多声部交响风格的随想曲、协奏曲等等。在这方面,林荣昌老师近年来已经创作多部大型交响风格的宏伟巨作,例如《延安颂》《井冈烽火》等等,平均每首由五到六个乐章组成,整曲长在30分钟左右。相信正因为有这些艺术功底深厚、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老一辈作曲家们不断耕耘,勇攀象牙塔尖,葫芦丝艺术未来将被推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路漫漫兮其修远,我将上下而求索。”相信葫芦丝能发展到今天,和广大作曲老师的努力和付出是分不开的,但越到后面的路越难走,越艰辛,但正如葫芦丝意境作品《寒梅傲雪》所表达的意境,经过严寒的洗礼,绽放出的花朵才更加绚丽,经过辛勤的耕耘,结出的硕果才更加甜美!
 

 

(责任编辑:老马)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游客不能评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