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丝音和红旗一起飘扬》
魏仕健 附记:
目前我所认知的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在传承、推广方面讲,仍是一个普及与有待提高的历史阶段,大普及则尤为重要。因为不论今天还是未来,葫芦丝乐器属于大众音乐文化,中老年的娱乐性乐器,提高广大少儿音乐素养和审美的一件好乐器。而非什么专业团体、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高端乐器。这个指导思想是务实的,最具效益的,甚至会一贯的。
基于这种考虑,在创作曲目选材及演奏难易系数理念上讲,需认真对待和思考。
选材是最困难的事情,主要受众体是中老年和孩子们,据其心理特性,奉送的应多些正能量精神食粮,换言之,多给些美好、向往,健康、快乐、真切和引领人们向高品位、高情操、高境界转化,这就是绿色民族音乐文化,中国的先进音乐文化。那些卿卿我我,忧伤、悲凄、昏天暗地,不知所云的作品,老人吹,孩子奏,没有太多的精神营养价值!
此外,在曲目旋律设计中,大众化,简约化,精炼化,形象化,共鸣化,是衡量作品的优劣标准。很多精品分析得知,看似简单却很不简单,看似复杂却又空又假。大众反尔不去接受,是个实际问题(在此不否认难度大的优质作品)。何况简简单单的葫芦丝,不是竹笛、唢呐,更不是西洋长笛和单簧管,它仅是一个色彩浓浓的大众娱乐性乐器,要充分考虑到乐器本身的固有特点和物理属性,不可太偏颇离谱。否则,普及会受此影响。至于提高,绝非指级别系数,还有题材、体载,调式,风格,旋法等一系列开发与运用问题。
《红嫂》一曲,在创作中注意到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境界要崇高向上,是红色的记忆,是人性的念怀,是幸福的讴歌。红嫂把乳汁喂给伤员,把老母鸡杀了熬汤让战士喝,是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今天的姐妹们还能做到多少呢?难道不该重温一下历史吗??不该再见证一下当年战火中的红嫂吗???
音符的作用是什么?是情感的载体,是担负精神力量和人类伟大使命的工具!
由此说来,题材至上无疑,是音乐艺术存活人民心中的生命线。
其二,在曲调设计中,保留了一定篇幅的、家喻户晓的音乐主题核心乐句,力求让听者听清、听明、听懂,并引起共鸣。绝不担心人们评说缺少创新,创新在某种意义讲,不如重复照用。
此曲为ABCDA多段体曲式结构。其中B乐段是连续上行模进的快板,表现战火纷飞的年代。C乐段欢跃,支前场景,有一种乐观的抗敌精神,充分表现沂蒙红嫂的大美!D乐段系华彩乐段,戏剧性、故事性、典型人物个性:增强,并推进了音乐向至高点运行,达到感动人心的目的。A尾声乐段,呼应首部主题,以加深整体性乐思印象。
《红嫂》一曲,凸显朴实少见华丽,只有简单,没有太多复杂,传播的是中华儿女高度的爱国爱家的精神境界,让人听到的还是那首亲切动人的曲儿……
2016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