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结构 引子 A(心旷神怡的) B(华彩) C(轻盈愉悦的) A1
二级结构 a b c 乐段三次重复
调式调性 F徵 降B宫 F徵 降B宫
速度 自由的 每分钟72拍 每分钟92拍 快板 每分钟72拍
3、演奏分析
(1)引子:乐曲一开始为低音sol的颤音,演奏时要由慢渐快颤动,保持颤音的均匀性及力度上的强弱变化,其次要注意四个乐逗的换气和每一乐句上的虚指颤音的技巧。
谱例17
(2)A段:分为a、b、c三个部分。a部分为四个结构相似的乐句,每一乐句一开始的倚音要瞬间表现出来,上下滑音要演奏到位,在每一乐句第二小节的切分音型的弱拍上有波音技巧,要演奏轻巧,力度上尽量弱奏。
谱例18
b部分要注意波音、颤音、滑音的综合运用,演奏江南风格的作品要注意技巧上的细微变化和气息的保持与控制,在技巧表现时不能下意识的加强气息的力度。
谱例19
c部分要注意换气和节奏感。
谱例20
(3)B段:这一部分是华彩段落,属于自由演奏、发挥的部分。此乐段不仅是此首乐曲的一大特点,也是在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中篇幅较大的一个华彩段落,此段的特点体现在运用了不规则的节奏型以及各种演奏技巧、变化音,在演奏技巧上,有大度跳进滑音、小二度滑音、历音、花舌等,花舌在运用时舌尖要靠前,运用细花舌演奏,历音的表现要灵活,滑音的演奏要注意指法和气息的配合。
谱例21
(4)C段:此部分表现了主题的三次重复,在节奏型的运用上具有较为固定的模式,此部分最大的特点就是旋律在不断的滑动中向前发展着,滑音要表现细腻
谱例22
(5)A1段:是a部分的变化再现,演奏方法与a相同,在结束时要做到速度上的渐慢和力度上的渐弱。
(五)《浦江之夜》
1、标题释义
黄浦江 是长江全程的最后一条支流,在吴淞口注入长江。黄浦江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沧桑与繁华,是上海的象征。黄浦江将上海分为浦西和浦东两个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浦西是繁华的都市,浦东则是农村菜畦。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剧,浦东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特别是在2010年浦东作为世博会的主场地,为上海的发展的增添了光采,《浦江之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曲式结构
《浦江之夜》着重刻画黄浦江的夜晚,描绘了一派繁华祥和的景象,作者巧妙的运用民间小调素材,从旋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浓厚的上海味,也具有现代的元素。此曲由刘正贤作曲,采用降B葫芦丝演奏,筒音作sol,2/4拍,旋律富于歌唱性,变奏曲式。曲式结构如下表:
一级结构 引子 A A1 A2 A3
二级结构 a b c d e f g
调式调性 降B宫
速度 自由的 慢速 每分钟140拍 快板 慢板
3、演奏分析
(1)引子:乐曲一开始模仿黄浦江上的汽笛声,演奏时打开副管,之后呈现了两个变化重复的乐句,注意大度音程的跳进和换气。
谱例23
(2)A段:分为a、b两个部分。A部分呈现主题,引领人们进入了黄浦江及其两岸五彩斑斓的夜景中,演奏时注意倚音的运用和切分节奏型、延留音等表现出了重音的变化。B部分每一乐句开始连音的运用要流畅,在换气时要保证旋律的进行。
谱例24
(3)A1段:包括c、d两个部分,c部分是A主题的变化,通过节奏音型和速度的改变成为三拍子的具有舞曲特色的节奏,重音一般在第一拍上,尽量用气息体现出来。
谱例25
b部分四个结构相同的乐句落音分别为sol、re、la、dol,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用吐音演奏时要轻巧,重音分别在每一拍的mi、dol、mi、la。
谱例26
(4)A2段:此部分为主题的第二次变化,采用三吐音与双吐音演奏,乐句具有模进的特征,在打开副管音的情况下,注意气息的力度要控制好,保证每个音符要清晰的表现出来。
谱例27
(5)A3段:此部分为主题的第三次变化,作者为延长乐曲结束,扩展的11个小节的旋律,乐曲最终在六拍的dol音上渐慢、渐弱结束。
谱例28
(六)《吴音》
1、标题释义
吴语是我国古老的地方语言,至今已有3200年的历史,吴语分布地区很广,据詹伯慧《吴方言》统计,吴语流行于苏南、上海、浙江、赣东北、闽西北、皖西南等地区,使用人数超过7000万。关于吴语的风格有“吴侬软语”之说,宋代辛弃疾 在《清平乐•村居》中云“醉里吴音相媚好”,正确的描绘了其缠绵柔美的特点。音乐上的“吴歌”便是吴语音乐的代表,《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南。 其特点是温柔敦厚、含蓄缠绵,与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形成鲜明对比。吴歌也一直是江南民歌的代称。
2、曲式结构
葫芦丝曲《吴音》正是从葫芦丝“轻飘柔”的演奏特点出发,结合吴语方言与苏州评弹的“开篇”音乐元素而创作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作品,此曲由李辛作曲,采用C调葫芦丝演奏,筒音作1,4/4、3/4,2/4混合拍子,联曲体结构。曲式结构如下表:
一级结构 A(抒情的) B C A
二级结构 a a1 c d e f g
调式调性 G 宫
速度 中速 小快板 快板 中板
3、演奏分析
(1)A段:此段包含a、a1两个乐段,a部分包含四个方整型的乐句,每个乐句各包含四个乐节,演奏时要把握好附点音符节奏,可适当的加入一些手指上的技巧,控制好气息,不能有大幅度力度的变化。
谱例29
a1变化再现了a部分,注意颤音的运用,气息要控制的平稳,手指要颤动的均匀。
谱例30
(2)B段:包括c、d两个部分,主体材料来源于A段,并引入了新的材料,在两小节的动机原型呈现后转入到了2/4拍,乐句的变化与发展非常明显,大度音程的跳进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充满了起伏感,演奏时注意延留音及切分音型的运用。
谱例31
(3)C段:包括变化重复的两个乐段。e部分旋律较为流畅,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与切分音、休止符的运用突出了主题的变化。d部分在演奏上注意弱拍上的颤音,既要颤的饱满也要注意节奏的把握,休止符的运用起到点缀旋律的效果,又因为处在快速乐段中,注意与速度的配合。
谱例32
(4)A1段:结尾乐段,重复A段。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研究中,首先就是要对“江南”一词进行准确的定位,关于地域的概念,分别从广义和狭义的解释上,并综合历史上形成的文化概念和地域观念,以及在传统音乐风格的体现,对江南定位于以苏沪浙为核心的地域,并从中国民族民间的分类简述了此地区的主要的音乐形式,包括民歌、戏曲、曲艺、器乐等方面的代表性的乐种。综合这些民间音乐乐种,在音乐特点上表现为以五声性为基础的音阶结构、以中国音乐体系的调式特点、五声性级进的波浪式的旋法特点、简繁相间的节奏音型及委婉清丽的润腔特点。
在对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创作综述中,共总结了六个创作特点从创作形式上看,有原创与改编两种形式;从演奏形式上看,分为独奏和重奏两种形式;从音阶构成上看,多采用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七声音阶;从调式调性上看,以宫调式、徵调式居多;从速度布局上看,具有中国传统音乐速度“渐变”或“起承转合”的特点;从曲式结构上看,大多数作品既具有西方曲式结构形式如三部
曲式、回旋曲式、并列三部曲式,也具有中国传统曲式如联曲体、变奏曲式等。
在葫芦丝作品音乐主题的分析上,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具体情景事物、日常生活情景进行了归类总结。江南风格葫芦丝乐曲的演奏特点表现在微变的气息、灵活的指法、轻巧的吐音、严谨的技巧四个方面。
本文是“葫芦丝作品风格系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阶段性总结,因此本文的论点和总结性的结论只是代表这一阶段的成果,因此在对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研究中始终要结合葫芦丝作品的创作和演奏特点,以便更加完善地域风格和体现葫芦丝艺术的发展。
(责任编辑:老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