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葫芦丝网★★-葫芦丝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葫芦丝教学 > 葫芦丝论道 >

浅析王厚臣葫芦丝音乐创新特点与路径的选择

时间:2013-06-14 00:44来源:未知 作者:李宝成 点击:
葫芦丝音乐文化当今之所以迅速广泛流行,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的精神需求。改 革开放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以后,音乐文化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器乐学习演奏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外各种器乐的王国里,葫芦丝以其易学、简便、实用、

       葫芦丝音乐文化当今之所以迅速广泛流行,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的精神需求。改 革开放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以后,音乐文化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器乐学习演奏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外各种器乐的王国里,葫芦丝以其易学、简便、实用、老少皆宜的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可以说圆了许多人的音乐梦,满足了很多人丰富文化生活这一精神需求。二是人的心理需求。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人们普遍容易产生浮躁、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亟待予以疏导。葫芦丝具有的“轻、飘、柔”独特音色,如同一名心理医生无声细雨般地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使很多扭曲的心理和倦体在葫芦丝婉转、飘柔的音乐里得以释放和舒展。三是社会发展需求。革命与战争年代,社会需要奋进、冲锋、战斗的氛围,所以对乐器要求多以号角锣鼓为主,起到鼓舞士气、激发热情、团结战斗的作用。如今全国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人际之间需要祥和、平静、融洽的生存氛围。葫芦丝的圆润柔美动听音色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相吻合,与人际之间相互沟通的心理愿望相吻合,正当其时。因此,目前葫芦丝广泛普及、流行的发展态势对其表现内容、演奏方式、演出风格都发出了新的呼唤,要求其具有多品种、多类型、多风格的新特点,葫芦丝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便成为当务之急。王厚臣先生是国家一级演奏员,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艺术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省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长,陕西省歌舞剧院民族管乐演奏家。多年以来,他顺应葫芦丝音乐文化发展的趋势,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对葫芦丝艺术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研究,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创新之路。

 

         一、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紧密融合地域文化入手,在作品内容上进行创新

 

       (一)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进行创新。长期以来,葫芦丝受地域文化的局限,其表现内容多以展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唱真挚爱情为主。因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也是葫芦丝的生命所在,无庸质疑。《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楼情歌》、《竹林深处》等作品就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至今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必将继续流传下去。但是,我国改 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也随之更加丰富,因此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常渴望自我情感诉求得以表达:既要反映个人情感流露,也要展示社会事物;既要反映理想追求,也要展示现实生活;既要追溯古代,又要表现当今;既要表现中国,也要反映世界。王厚臣先生近年来创作的一些新作品就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如《天乐》通过表现我国唐代的盛世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强盛、人民安康的良好愿望;《梦回延安》则通过对艰苦岁月的回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领袖的敬仰之情;《游击队之歌》通过四重奏的形式强劲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战斗、勇往直前的磅礴气势等等。这些作品之所以成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紧扣社会发展主题,尽力表现社会主旋律,歌唱祖国,催人奋进,堪称时代精品。

 

(二)与地域文化紧密融合进行创作。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相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民族、地域经过长期的积淀,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要使一种极具地域文化特征的音乐被其他地域的人们接受并得以推广,必须紧密结合当地文化特征进行创作才能实现。多年来,王厚臣先生按照这一创作思路,深入三秦大地体验生活,研究它们的文化特点,不断尝试把陕西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之中,创作出了一批表现陕南巴山汗水细腻与柔美、关中秦人秦腔粗犷与哀婉、陕北黄土高原高亢与豪放等文化特征的作品,如《茶歌》、《灞柳情》、《黄土情》、《故乡的记忆》、《火塔之夜》、《寒窑》等曲目便是代表作。这些作品的成功创作已逐渐形成了葫芦丝的“秦派”风格,受到许多专家的认可和群众的喜爱,并被收入许多教材之中。

 

二、从借鉴其它门类艺术特点入手,在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

 

葫芦丝的艺术风格以“轻、飘、柔”为典型特征,各种演奏技巧都是围绕这一特点而开展。其圆润、飘逸、柔美、动听的音色,把青年男女之间那种真挚情感和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那种热情演绎的淋漓尽致,使其它乐器望尘莫及。如《婚誓》、《美丽的金孔雀》、《多情的巴乌》、《欢乐的泼水节》等曲目就是经典之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多元化成为趋势:既有山河奔腾之气势,也有小桥流水之静谧;既有粗犷豪放之情怀,也有细腻哀婉之心境;既有人间仙境之向往,也有动物世界之奇妙。因此,葫芦丝传统的“轻、飘、柔”艺术风格要想完整而具体贴切地表达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王厚臣先生就汲取了其它艺术风格的元素对葫芦丝的艺术风格进行再创新。

 

(一)借鉴其它乐器的风格。古今中外,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许多乐器,或吹拉、或弹拨、或敲打,虽然形式不同,音色相异,风格千秋,但都表达的了一个心声:歌唱生活、倾诉情感。它们的这些风格特点为葫芦丝风格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学习借鉴平台。如《黄土情》《梦回延安》借鉴了唢呐的演奏风格,张扬地吹出了黄土高原高亢豪放的地域风情;《天乐》借鉴了萧和罄的演奏风格,肃穆地演绎了古代宫廷音乐的恢宏大气;《欢腾的鼓乡》借鉴了打击乐的演奏风格,激 情地奏出了人们庆祝丰收、热烈而喜悦的场景;《公主的传说》借鉴了竹笛的演奏风格,深情地吹出了姑娘们纯洁、矜持、神往的心境等。

 

      (二)借鉴其它艺术的风格。我国的戏曲、民歌、民乐、小调等艺术形式和外国音乐都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它们那里汲取营养也是王厚臣先生葫芦丝艺术风格创新的又一有效途径。如《灞柳情》、《寒窑》吸收了戏曲秦腔的元素;《故乡的记忆》借用了陕西碗碗腔和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天乐》借鉴了古代宫廷音乐;《水乡素描》采用了江南民乐小调;《梦回延安》、《黄土情》《落水天》《牧童谣》等均借鉴了各地民歌素材;《金色的九寨》《草原恋歌》《赛江南》《美丽的秧萝》《翠湖春晓》等均借鉴了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另外,他还探索模拟动物的声音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如《苗语花香》、《天山的早晨》模仿鸟鸣;《庆丰收》模仿马嘶;《老虎新传》既模仿了虎啸,又借鉴了萨克斯的演奏风格,还吸收了欧洲音乐文化元素,都取得了成功。

 

         三、创新作品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

 

         当今在学习演奏葫芦丝巴乌的人群中,既有专业工作者 ,也有广大的群众爱好者。因此,既要创作表现社会主旋律的作品,也要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作品;既要创作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也要更多地创作适合百姓口味的作品。王厚臣先生始终遵循这一原则进行创作,如他的作品中既有《天乐》《梦回延安》《灞柳情》《寒窑》等具有时代特征鲜明、题材意义深刻、情感反映浓烈、演奏难度较大的“阳春白雪”作品;也有《希望》《婚恋》《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赛江南》《苗语花香》等大量的表达美好愿望、生活气息浓厚、旋律优美舒畅、演奏难度皆宜的“下里巴人”作品。较好地满足了葫芦丝爱好者中各个层面对作品的需求,深受欢迎。

 

        四、几点启示王厚臣先生葫芦丝音乐文化创新的路径是成功的,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创新是所有事物发展的强大动力,任何文化都是在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创新也不是对传统的屏弃,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创新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而是在熟悉情况,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思路,新方法。创新需要对传统的突破,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要想在作品内容上创新,就必须在继承传统优秀作品创作思路的基础上,一定要深入社会,洞察社会变革;深入生活,了解群众需求,创作出更多的符合时代特征的作品,以尽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群众心灵愿望,用小乐器反映大世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尽绵薄之力。

 

       (三)我们每一个音乐人都应该深入浩瀚的文化海洋里去汲取所需营养,并且与地域文化紧密融合进行创作,不但能较好地解决地域文化差异与葫芦丝音乐普及推广的矛盾,而且可以极大地拓展葫芦丝音乐的创作空间,不断推动葫芦丝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取决于其作品内容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类本质特征。要符合这一创作规律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努力寻求规律特性进行创新。(五)检验作品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喜爱程度。所以,作品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都要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原则,让更多地群众认识葫芦丝、了解葫芦丝、学习葫芦丝、热爱葫芦丝,推动葫芦丝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老马)
顶一下
(18)
85.7%
踩一下
(3)
14.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游客不能评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